先秦時代,我國就有譜牒之書誕生了。但這時的譜牒是為王室、諸侯服務,編寫之事是政府的行為。
私家族譜的修撰,始于漢代。兩漢時期,世家大族興起,宗族形式由貴族大宗法制向民間小宗法制過渡,與此相適應,私家譜書產生,而且族譜形式開始多樣化。世家大族為了增強自身建設和鞏固社會地位,開始編纂自己的族譜,以增加自己家族的底蘊。
萌芽期:漢代的民間族譜
漢代最早修纂私家家譜的,當是西漢時代的司馬遷。其《太史公自序》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于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在司馬遷的敘述中,自他而上,有八世的世系記載詳細,即:遷父談,談父喜,喜父無澤,無洋父昌,昌祖靳,蘄祖錯。而且,司馬遷在記錄時,不但敘錄先祖名字,并敘其時代、職官、事跡等。此外還敘及同族的其它支派以及司馬氏的得姓原由等。這種記錄世系的方式,開啟了后世家譜的敘錄體系。
自司馬遷自序其家譜牒之后,漢代文人紛紛效尤。西漢揚雄,東漢班固,可算其中翹楚。
揚雄自序家譜時說: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底初食來于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智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于楚巫山,因家蒿。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洲,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無它揚于蜀。
揚雄自敘其家世淵源,認為揚氏家族來自于“周伯僑”,因求食于晉國的揚地,故稱為“揚氏”。并記錄揚氏家族的遷徙流程,因三家分晉之亂,揚氏遷徙至楚地;而楚漢之爭時,揚氏又遷徙到了蜀地,這就是揚雄家族的大致情況。
班固在其《漢書·敘傳》里面說:
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棄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謂乳“穀”,謂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謂虎“班”,其子以為號。秦之滅楚,遷晉、代之間,因氏焉。
壹生孺。孺為任俠,州郡歌之。孺生長,官至上谷守。長生回,以茂林為長子令。回生況,舉孝廉為郎,積功勞,至上河農都尉,大司農奏課連最,入為左曹越騎校尉。成帝之初,女為婕妤,致仕就第,資累千金,徒昌陵。昌陵后罷,大臣名家皆占數于長安。況生三子:伯、斿、稚。伯少受《詩》于師丹。……稚生彪……有子曰固,弱冠而孤。
班固在敘述其家世時,也是追溯其先祖,“令尹子文之后”。并詳細說明“班”姓的由來:楚地方言的“虎”。再記載秦漢間班氏家族的主要人物。
潛流期:南北朝時期民間的譜牒修撰
南北朝官修譜牒興盛,淹沒了私家的修譜,實際上,南北朝有著很多的私人編寫氏族譜。首先,就是晉人摯虞撰著的《族姓昭穆》,此外渤海封偉伯撰成《封氏本錄》六卷,渤海高祐作《親表譜錄》,“自五世以下,內外曲盡”,并將族人的姻親寫了進去。其他的還有《羊氏譜》、《摯氏世本》、《袁氏世紀》等等幾十種譜牒之書。
轉變期:唐代的民間修譜情況
唐代中期開始,私家撰譜情況大為旺盛。在《新唐書藝文志》中,著錄有唐朝人編纂的譜書的二十六種,其中有成州刺史、絳州裴守貞的《裴氏家牒》,太子左庶子、咸陽王方慶的《王氏家牒》,陸景獻的《吳郡陸氏宗系譜》,吏部尚書劉晏的《劉晏家譜》,《鮮于氏家譜》,《趙郡東祖李氏家譜》等等。
成熟期:宋元時期的民間修譜
宋元是譜牒轉型的完成期,結束了官修為主的時代,進入私修為主階段;譜牒體例發生巨大變化,成功創造家族譜的新的體例類型,影響深遠,直至今日;譜牒的社會價值亦發生巨變,仕宦和選婚的主導作用消失,而倫理教育的功用顯著上升,這同人們關注族內人際關系重于宗族在社會上的地位的觀念轉變相一致。
呂思勉在《宗族小史》中說:
自宋學盛行,人有敦宗收族之心,而族譜之纂修復盛。
李兆洛在《養一齋文集薛氏族譜序》中道:
自宋以下,隋唐之譜學廢,而歐、蘇之譜法興。
呂思勉認為宋代修譜的目的是為了“敦宗收族”,而李氏則進一步指出歐陽修、蘇洵的譜學,是中國歷史上譜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開啟了譜學新時代。
歐陽修,撰成《歐陽氏譜圖》,收入文集《文忠公集》。歐陽修將治史的經驗,用到自身家族史方面,考察其成員、功名仕宦,經歷十余年的搜集資料,考證異同,于嘉祐四年(1059年)編纂成《歐陽氏譜圖》。
修獲承祖考余休,列官于朝,叨竊榮寵,過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自將老死于無辟。夫無德而祿辱也,適足以為身之塊,尚敢以為親之顯哉。
歐陽修對譜牒的貢獻,主要是提出了詳親略疏的著錄對象原則,《譜序》云:“宜以遠近親疏為別,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此人情之常也。”歐陽修主張修譜時遠世族人可以略寫,近世族人則詳敘;且各房支各都要修譜,這樣可以詳細周到,而將各房支譜合起來,就是一本優秀的總族譜了。本此原則,歐陽修的譜圖只記錄從歐陽萬到歐陽修九代人的世系。
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來到汴京參加考試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延譽。蘇洵以為,唐末以來修譜制度廢絕,尤其是由貧賤而富貴的人,不敢講實話,更不要譜牒。他認為不能忘記祖先,故而同歐陽修討論編纂族譜的事情,并于至和二年(1054年)寫成《蘇氏族譜》,內含“譜例”、“族譜”、“族譜后錄”、“大宗譜法”、附錄、“蘇氏族譜亭記”。
眉之有蘇氏自此始。而譜不及者,親盡也。親盡,則曷為不及?譜為親作也。
凡子得書,而孫不得書者。何也?以著代也。
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幾,某年卒,皆書;而他不書者,何也?詳吾之所自出也。
自吾之父,以至吾之高祖,皆曰諱某,而他則遂名之。何也?尊吾之一所自出也。
譜為蘇氏作,而獨吾之所自出得詳與尊。何也?譜,吾作也。
蘇洵撰譜義法中值得留意的是:采取小宗法,全譜僅著錄六代人,蘇洵為第五代,上溯到他的高祖,再以上不寫,原因是親已盡,不必寫。
藏譜與續修,已成譜,高祖子孫家藏一部,續增的后人至五世,續修家譜,如此往復興修,總觀起來,修譜不絕,宗緒不會混亂。
世系表達,采取表的方式,六代一線貫穿下來,不像歐譜五世一圖。
修譜明孝弟,蘇洵說有五服關系的人,應當喜慶憂戚與共,看到譜書,知道與宗親的服制關系,“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
刻石譜,立碑于蘇氏高祖墓塋旁邊,碑上覆蓋亭子,以示保護,同時在碑亭舉行祭祖及教導宗人儀式。
南宋、元代的民間修譜,對歐、蘇體例有所補充,使它能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元代武進姚氏宗譜為例,姚氏譜的
第一項是“王言”,展示姚氏所得皇家的恩賜;
第二目是“德業”,推崇族人的功業;
第三目是“世系”,書寫姚氏緣起和遠年先祖;
第四目“世次”,列表著錄近世族人;
第五目“傳贊”,用編寫人物傳記表彰先人;
第六目“表志”,敘述宗族事務;
第八目“著述”,轉錄族人的著作,以便流傳。
這個譜例,比歐蘇譜增進王言、德業、表志、著述,又將世系區分出世系、世次兩項,大大豐富了歐蘇體例。
上一篇:異姓同宗不同祖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編修家譜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