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鄉村振興春風,感吳氏先祖恩德。在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體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經過三年,潭下村吳氏宗祠、族譜和禮堂(村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全部得以修繕完成,5月7日,江西浮梁縣興田鄉方家塢村潭下組舉行了隆重的“三修”功成慶典。省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吳啟文,景德鎮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吳宏昌,祖籍地休寧和婺源、樂平等地宗親和鄉、村領導代表出席活動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出席嘉賓
彩旗飄揚,鼓聲陣陣。9時許,潭下村吳氏族人在村口從譜師手里莊嚴接過吳氏族譜,在國旗的帶領下,“吳氏祖先福佑萬代”旗幟和腰鼓隊的伴奏,將族譜護送到修繕一新的吳氏宗祠。族人按輩分敬拜祖先吳昺公畫像。
合影留念
祖祠重輝光日月,樓宇煥彩耀潭下,古樸雄偉的“吳氏宗祠”,是吳氏子孫聯宗睦族的象征力量和智慧的展示,是吳氏后裔敬宗愛族、傳承祖德的平臺。祖祠重修歷時一年,耗資30余萬,凝聚了潭下子孫的心血和汗水,體現了潭下子孫精誠團結、通力合作、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在宗祠修建過程中,潭下村吳氏子孫中涌現出大批愛族楷模,慷慨解囊,傾力奉獻,奔走四方,竭盡所能,表現出濃濃的家鄉情懷。宗祠和族譜的修成必將激發族人敬祖崇宗的熱情,文化中心的修成必將豐富吳氏族人的文化生活,把中華民族敦親睦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護送族譜
慶典活動后,大家觀看了精彩的文藝演出。戲曲藝術家梅蘭芳先生之子梅葆玖弟子吳氏宗親吳利生也專程前來助興,他演唱的京劇《梨花頌》詞曲典雅,意境深遠,回味悠長,感人肺腑。他唱腔優美,如珠落玉盤,令人驚嘆,連聲叫好。
祭拜昺公
據潭下村公益理事會會長吳東方介紹,潭下原名鴻源,唐、宋、元、明、清時屬饒州府浮梁縣城門都管轄。今屬浮梁縣興田鄉方家塢村委會管轄。新中國成立后,解放初期由城門區管轄。1961年后,潭下村是興田人民公社潭城大隊所在地,設有郵政電話總機處,是全鄉唯一設有電話總機的村莊。八十年代初期撤潭城大隊,分別成立城門大隊和方家塢大隊,后又由大隊改為村委會。一直歸方家塢村委會管轄至今。潭下分三個小組,人口400余人,純為吳姓,民風淳樸,人才輩出,尤其出文人教師多,享有秀才村的美譽。
京劇《梨花頌》
潭下村是古渡口,建有貨運碼頭,是昌江水運,連通安徽的必經之地。此后由于公路的普及,水運碼頭才逐漸被冷落,古渡自大橋建成通車后就退出了歷史舞臺。由于浯溪口水電站的建成,水位升高,庫區水位正好到達潭下村,成為庫區源頭,山青水秀,在國家倡導鄉村振興的實施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今后打造庫區源頭旅游景區,提供了絕佳的自然環境。
潭下村航拍圖
吳氏宗祠
致辭
據《延陵吳氏族譜》記載,自唐朝公元850年僖宗皇帝在位時期,因黃巢起兵作亂,御史中丞吳昺奉命與其夫人兄長兵部尚書程仲繁,先鋒朱青道領兵平亂,途經城門鴻源,見其山青水秀,官帶水環繞,虎震尖高聳,氣勢非凡,因此山形似筆架,故又稱筆架山,山腳下河水深似龍潭,水中有一馬鞍石,每當秋冬兩季,馬鞍石露出水面,還有一個涼傘石,在水中上大下小,像把傘,村莊面對靈山秀水,且整個村四面環水,地理形狀象一船形,因故,吳昺下令在此安營扎寨。妻兄長兵部尚書程仲繁在距離鴻源七公里處今興田村駐軍,先鋒朱青道在距離鴻源六公里昌江下游安營,名朱家營里。公元889年昭宗繼位,昺公在相位5年,享金紫光祿大夫之榮,公元890年平息黃巢作亂。后成為昭宗顧問,告老還鄉后,昺公便舉家來到城門鴻源老屋(舊宅)里(今潭下村)安家,并在村里成品字形倒插三棵香樟,均等成活,且枝繁葉茂,從此在這開疆拓土,安居樂業,生生不息,其后裔遍布全國各地,大江南北,人數達7O多萬。昺公享年73歲,歿后得到唐昭宗的褒贈之寵,曰其”清廉正義表里如一”,并追封“忠愍公”,題字:“浩廉方政”,建宗祠取名“崇義堂”,在村口建有一座石拱橋,名“鴻(洪)源橋”,村下游叫鴻源瓦硝壩,又叫鴻源瓦硝灘。昺公一生廉潔奉公,愛國忠君,勤政為民的精神,成為左臺吳氏后人學習的楷模。并被后人尊為左臺吳氏鴻源族裔始祖。潭下(鴻源)自昺公建村至今已有1100余年歷史。
(作者通聯:江西浮梁縣體育館一樓浮梁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