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故于姬為姓,吳姓出自姬衍(所以有了延陵衍派的門扁),肇基太王,來自西歧,上溯受姓始祖泰伯公,歷時已逾3200百多年,泰伯公原為周太王古公?父長子,為讓位給三弟季歷以及昌(周文王)乃率二弟仲雍引退,藉采藥為由,避居荊蠻(今江蘇無錫一帶)其謙德風儀,守護甜心 ,高風亮節,感動當地民眾,擁戴而建立吳國。后世子孫,遂以國為姓,此為吳姓之源流。
泰伯公因終身不娶無子。弟仲雍之長子季簡承接泰伯嗣支、故仲雍為吳姓傳代始祖。傳至第十八世孫壽夢、吳國大而興、壽夢生有四子、長諸樊,次余祭,三余昧、四季札。因四子中季札最賢,壽夢欲以國授季札,季札固辭,隱居延陵,后封之,故號延陵季子,為延陵肇基始祖。稱延陵為郡望而衍傳的子孫為“延陵衍派”;以諸樊、余祭、余昧衍傳的子孫因吳國古為渤海之地,稱渤海為郡望,故稱為“渤海衍派。”其他分支尚有“濮陽”。“陳留”“吳興”“武昌 ”等郡望。
從泰伯肇基,傳至二十一世,二十五主,至公元前495年,夫差繼承王位,吳國異常強大,泰伯世家一脈相承,綿亙不斷,謙讓美德和開拓進取精神,給后人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后因夫差剛愎自用,一味孤行,導致國破家亡。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亡吳,威振天下的赫赫吳國從此隕落。
歲月嬗遞,蹉跎滄桑,緣讓位、封國、封地、避仇、拓荒及強遷諸多原因,吳族后裔幾千年來,北徙南遷,飄洋過海,生息衍傳,其子孫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和海國異邦。成為中華吳氏大望族。
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至今為止發現最早以氏族入閩的姓氏群體為吳氏。自周末以及秦漢三千多年以來,吳氏子孫散居于長江流域等省,南遷甚早,入閩開基始祖眾多,各支系的入閩年代亦不一,吳氏入閩比之永嘉入閩的諸姓氏有過更加悠久的歷史。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二十四年)越滅吳之時,吳氏先民為逃避戰爭禍患,由吳國遷徙入閩,西漢后期已聚族六千多戶,人口三萬眾,成為閩地的泱泱大族。
南朝陳至德三年(585)建安內史已由吳惠覺出任,唐貞元以前(前805至785)吳氏族人在晉江、南安一帶廣為繁衍。唐著名詩人韓?賦詩《秋郊閑望有感》就有“楓葉微紅近有霜,碧云秋色滿吳鄉”。《南安寓居》就有“天近函關屯紫氣、水通吳甸浸晴霞。” 的詩句,說明了唐朝晉江、南安一帶已有地名“吳鄉”及田地叫“吳甸”。
唐貞元八年(792)晉江人歐陽詹登進士及第、出仕之前從小就與里人吳播等人互為良師益友、說明唐德宗間吳氏族人已聚居晉江,且已擅長詩文、與賢達為伍。五代之前晉江磁灶已居住有吳氏族人,從事制陶燒窟工藝,在下灶的后壁山古窟的遺址中,所發掘的圓柱托座上,刻有“吳”字銘文。可充分說明吳氏入閩的歷史。
北宋建隆三年(962)深滬吳氏就有始祖墓于古雷山頂,古跡至今猶存。
明朝倭寇犯境,福建沿海各姓氏族群紛紛逃離家園,清初“禁海”、“遷界”,老百姓被迫內遷,所有譜牒記載均毀散殆盡,吳氏諸多宗支譜牒亦與其他姓氏一樣,按當時僅存的小部分資料作為依據重新修撰,因而出現了攀附、拉配、掛靠、套排等缺乏慎重負責的錯誤現象,給宗支的源流及閩肇基始祖的來龍去脈的探討研究帶頗大的難度,根據歷史資料及典籍譜牒,對有記載的各個朝代吳氏入閩主要的宗支,只能作簡單的考略記載及大體的歸納:
一、 閩中興化府莆田縣孝義堡始祖吳莊,原籍河南上蔡,公元前遷居入閩。
二、 莆田錢埔始祖吳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善舉鄉,唐中和四年遷居入閩。
三、 安溪始祖吳福仁,原籍紹州東府,唐時入閩。
四、 惠安大吳始祖吳仁祿,原籍河南光州固始, 唐僖宗中和二年遷居入閩。
五、 南平橘溪始祖吳遂,原籍河南汝寧信陽, 唐僖宗中和元年遷居入閩。
六、 浦城始祖吳睿,原籍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唐德宗貞元八年前入閩。
七、 寧化石壁村始祖吳宥,原籍江西南豐人,宋初入閩。
八、 連江東塘始祖吳省元,原籍江蘇南京,宋代入閩。
九、 龍溪,梅溪、清溪、洛溪,四溪始祖吳昭,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宋代入閩。
十、 同安白礁始祖吳通,原籍河南濮陽,宋代入閩。
十一、晉江象畔始祖吳闋,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晚唐隨王審知入閩。
十二、晉江倉邊始祖吳昌生、原籍蘭陵古錫梅里,元至正間入閩。
十三、晉江錢頭始祖箕疇,原籍浙江錢塘,明嘉靖入閩。
福建的吳氏譜牒大多依據以上各宗支為入閩始祖,晉江吳氏除上述幾個宗支作為入晉始祖外,其它大多亦是根據以上各宗支作為入晉江的分支始祖。但除前述之外,尚有許多吳氏族群未能尋出其宗支移晉的始祖之本。吳氏為晉江歷史上的一大望族,在晉江生息衍傳,歷史悠久,人丁興旺,代有簪纓,名人輩出。在各個歷史朝代中,晉江吳氏族人,為逃避天災人禍的磨難,或在太平盛世為拓展商務,乘著晉江梯航萬國的舟楫之便,移居世界各地,及播遷中國各省各市各地,子孫遍布海內外,成為海內外諸多吳氏宗親尋根的祖籍地。
晉江吳氏聚族而居,據目前不完全統計。在晉江市境內分布廣,人口多,主要城鎮及農村均有吳氏的族人聚居。如磁灶鎮、嶺畔,下官路,下灶、三吳、大埔。安海鎮、頂虛埔、街內、吳埭、靈水。青陽鎮、大霞浯、陳村。深滬鎮、東安、后山、壁山、南春、西安、港阜、東華、科任。羅山鎮、后林、下宅、許坑、小浯塘、湖格、羅裳。英林鎮、內坑鎮、白安、深圳、內山尾。金井鎮、井尾、下寮、圍頭、石圳、曾坑 、古安、福全、溜江。龍湖鎮、埭頭、錫坑、楓林、古湖、洋安、古盈、西吳、吳厝。內坑、梧坑、溪后。東石鎮、埭邊吳厝三鄉、坑園、大白山、潘徑。池店鎮、唐厝、清蒙、古福、霞福、錢頭、嶼崆、溜石、吳厝、水田、霞吳、東山、雙溝、山兜、嶺后、東邊、柯坑、紫帽鎮、下茂村、張圍村、陳埭鎮、岸兜、花廳口、橫坂、仙石、高坑、庵上、永和鎮、山前、西坑、玉溪(石獅湖邊、坑東、永寧、蚶江、祥芝、原屬晉江之地域)等地。
晉江吳氏宗支繁多,各居住地各宗支互有穿插,同一個地方又多有支派,但各宗支均有小宗派世系圖,昭穆序明,諸如梅溪磁灶先舉公派世系,晉江龜湖象畔十一郎公派世系,晉江靈水興甫公派賴翁公分支世系,晉江燕支履素公派世系、晉江龍湖岱陽錫坑潯陽公派分支世系等等,但歸根溯源稱延陵為郡望,都是延陵季子之后。
晉江吳昭公派下:
昭公之四子分四溪。長子勛傳南安黃龍吳氏(是否全部?待考)。屬黃龍派下稱龍溪。
(一)、南吳埭頭、錫坑、古湖、楓林、古盈、洋?六村屬黃龍分烏石,烏石分岱陽(即埭頭)。岱陽宗祠始建于明朝嘉靖乙丑年(1563),從洪武年間肇基迄今630多年。至五世始分以上六村。至今大部份傳24世。埭頭人口1000人,楓林500多人、古湖1123人,古盈850人,錫坑1700多人,洋?461人,計總人口:5634人。岱陽派下字行:良奇挺生,圭綬匯起,修身謹度,尊德誠意,勖率而敬,謙恭瞻視,孫曾千億,名次因文,世重宗光,人欽善行,尚思法言,宜從憲令,其先貽模,乃為大定,若厥有常,家聲衍慶。與埭頭同輩序的還有龜湖山仔。
(二)、梅溪(磁灶)始祖先舉公,但據東吳(洛溪)450年前原舊譜稱先舉為篤公,江琦族譜亦記載同樣說法。因磁灶吳氏舊族譜遭焚,僅存舊神主一身,書曰“三十七致政、號先舉。”先舉與篤是否同一人,待考證。磁灶由黃龍分支,則是史實。先舉公宋季元初人,生二子,長觀者、次觀用。觀者傳現磁灶吳氏,觀用分居漳州云霄詔安等地,稱云霄公。觀者生子二,長德政、次德裕。德政為大長房,德裕為大二房。三世德政生子二,曰存道、曰欽道。存道生子二,分別為宜齋、淳齋。五世宜齋為磁灶吳,八、六、十二房公。淳齋傳今相公房。欽道派下今未詳。大二房德裕生子三,長崇觀傳宮兜房,次子逸溪傳高吟房,三子季瑜派下外出未詳。屬磁灶鎮區域的吳姓聚居地有:“磁灶居委會、嶺畔、下官路、下灶、三吳(2602人)、大埔(4343人),計人口兩萬多人,現傳25世。輩序從十三世起是:“公侯伯子卿、平治慶家聲,孝友孫謀遠,詩書世澤宏,”再續:“敦宗懷禮讓,紹德尚廉貞,大道涵仁厚,心清鑒理明。”長房五世、諱復,字習初,別號諄齋,任應天府溧水縣學訓導,后署授溧水縣正堂首創祠字。另屬磁灶分支的尚有安海梧埭,人口1200多人。
(三)、三子清溪公,諱夢麟,號直軒、欽賜通判。清溪公生南宋咸淳八年壬申(1272),生子五:長肇敏公,分居坑園看管祖祠,傳坑園支派;次子肇基公,分居南安江琦;三子肇鞏居漳州云霄,生九子,分為十七房(現傳人口二萬多);四子肇固,字燕翼,分居南邑雞峰山看守祖墓(現稱山前);五子肇堅,分支南安三都娘媽橋、福罔、后幫、康店、蘇厝、院內等村。現浦邊吳氏人口200多人,(本村)傳至今26世。輩序:從七世起“世必孟仲淑,奮隆徵錫馭、翼亮昭文德,丕繩振武功。”
(四)、四子烈祖,號洛溪公,傳今東西吳兩村。東吳(吳厝)由回龍公,字通甫,開基于明洪武二年。回龍公),生子三、曰仁安、曰仁尚(未詳)、曰仁壽(未詳)。二世長仁安傳東吳本宗,生子二:曰興祖、曰振祖。興祖稱本宗祖,振祖傳二房下厝。三世興祖生仕玄。仕玄生子五:曰裔、曰雍、曰熙、曰勛、曰烏,五世裔公生子四:長質傳長房,次逸傳二房,三列傳三房,四吉傳四房。(現東吳此支占多數),分別為肖川房、頂下新厝二房、護龍廳內廳房,后又由護龍廳分出倒石埔村,又分支臺灣(山仔),總人口1534人,傳24世。五世雍公(嗣堯)分支院東,現傳1000人。東吳合族字行從十四世起:諱行,伯錫思克、福澤綿長、詒謀燕翼,祥迎永昌。字行,“尚文昭德,實大聲宏,疊登科第,宗祖光榮。”十四世吳九美,字仁尚,清雍正丙午科舉人,五經魁。宗祠楹聯:“祖業千秋長洛水;芳名百世振溪山。”
西吳始祖龍涵公,字倉巖,(據故老傳聞龍涵公生于清溪,長于東吳,后與回龍相認為兄弟)生子三,長伯載,字田?,傳今下土樓長房,次八仙,字亞載,傳今上帝公房、大棘腳、圍內房、響頭房等,三子安然傳今內廳、三家內。西吳又分支社壇、臺灣和菲律賓等地。現西吳分為新舊西吳兩村,傳至今25世,人口1557人。尚有一支傳廣東潮州。輩序:從十三世起:“承開天考,元澤綿長、詒謀燕翼,祥迎永昌。”
龜湖象畔十一郎公派下:
(一)、靈水吳氏始祖懶翁公,生子二:曰默泉、曰淵潛(1386―1464)。默泉生溫明。溫明生子三,曰純恒、曰孜(字木庵)、曰敏(敏分支海澄梧貫)。四世純恒,生子十,曰睿軒、曰寬、曰信、曰敏、曰惠、曰逍、曰德、曰仁(止)、曰義、曰禮。十子傳靈水九房份。靈水除以上房份外,尚有東埔祖木庵公再回靈水后又生兩子,曰昱、曰?。此兩支在靈水尚傳有后裔。靈水吳現人口5675人。從八世起字行:“從可允啟廷元榮世。”十六世起續:“肇基垂裕,錫我鴻祉,宜體高恩,永紹徽美,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深特達,龍文寶貴”。祠聯:“周至德裔;明長史家。”樹匾四塊“四代一品”、“進士”、“西臺御史”、“文魁。”屬靈水分支的尚有:前村、后村、曾林、庵上、金田、泉州城內。
(二)、東埔始祖先達公,諱木庵(孜),于明正統年間由靈水徙東埔,不惑之年再回靈水。先達公在東埔生子四,曰坦道、曰坦德、曰可庵、曰坦佛。坦道傳前份;坦德傳后份;可庵分左份,因仕成都遂籍四川省;坦佛分右份。東埔前份坦道生子四:曰孟逵、曰仲逵、曰淑逵,曰昌逵。孟逵分前份長,仲逵分前份二,淑逵分前份三,昌逵分外份。坦德生子三,曰伯逵、曰洪逵、曰傳逵(未詳)。伯逵生子四,長大基傳前邊份,次子大業傳內邊份,三子大統傳惠安盤龍村,四子大德傳惠安圭格嶺。洪逵生子二:曰大緒,分支洋尾,后尾厝,大宇傳東石圃丘,田?(本里)柯村、安海、山兜、星塔(一部分)。右份坦佛生子四:曰亭逵、曰禮逵、曰均逵、曰源逵。亭逵傳陳山東、坑黃。禮逵傳東石長、二、三、四、東厝。均逵傳山兜、東石及金山、西厝。源逵傳興源,東埔現衍人口2623人。字行從一世起“先坦逵大允榮獻發祥標景初魁興嘉慶永遠傳輝耀澤隆。”現傳23世。(吳清蘇協稿)。
(三)、后林始祖念八郎公,系出龜湖象畔十三世裔孫,排行廿八,于元季明初由象畔遷侯林(后林)。念八生子五:二世廿九公、卅公、卅一公、卅二公、卅三公。廿九生景悅、道林。卅公(未詳),卅一公出家為僧,卅二公生景原、景斌。卅三公生景諭。四世祖祖生公生子二,長仙保(住侯林),次子仙應分支泉州城內水門。五世仙佑公長子玄瑞分支下宅。仙應傳至七世公之子泌公分支泉州城內。七世琦公分深滬一部分。奕勝公移安溪湖山之南鄉曰泉山。奕琳、奕東分支安海興勝景。振敬公分支廣西梧州嶺溪縣。后林現人口3348人,傳24世。輩序:“宗喬貽派,希敬光明,尚繩祖武,奕世簪纓。”有“進士”和“貢元”匾兩塊,進士乃明成化甲午科中式,臺州府教授、后升臺州府正堂吳禮,貢元乃吳禮之弟吳智。
(四)、霞浯吳姓始祖貴生公,由象畔八世分支,現傳人口5000人。昭穆:書勤為主,科甲連登廟堂,將輔汝亦孫成祖武,詩書繼世揚以光,代其門宇。另有宗支昭穆:“培錫沃樞鶯,增欽滄枝耀,渭綠洲樹營。”“朱玉金錫璧,太岳振家聲。”
(五)、圍頭吳氏始祖滿公,(象畔十一郎五世孫)其于南宋間,由泉州城東橋移至晉江十一都揚梓坑,建宅立業,時稱“吳厝”。滿公生子一,曰財公。財生四男一女,長周應,號敦仁,次周德,號敦義,三周雅,號敦禮,四周聰,號敦習。女嫁圍頭周氏肇基祖周紹基為妻。滿公傳至三世,與蔡我東(塘東黃氏肇基祖)友善,攜眷由吳厝徙居圍頭西面,卜居橋透。為方便臨海墾殖漁農,搭廬屋為寮,故稱下寮,亦曰霞里。長周應為龍文之祖,次周德為鳳文之祖,三周雅為麟文之祖、四子無傳。長房周應之次子思永娶圍頭周紹基之女為妻(姑表聯婚)傳龍文派。傳至五世孫敬峰移居潘徑(東石潘山)傳衍,后分支小麥山。莊透,蔡內,南安坊邊膏澤堡、廿八都陳林頭,九都赤甸鄉,永春小孤山,草坡城。七世盤西移居內坑涇浚(深圳),又分支柯西、鎮海。二房周德之四子思信移磁頭開拓、娶圍頭洪氏肇基祖麟之女為妻,傳鳳文派。至五世東慕移居巖山前宮兜,又分支湖廣常德。三房麟文派周雅公之次子思遠公,移居云霄新坡里開拓繁衍。三子思睿公移居南安新營里。圍頭吳氏現人口3500多人。世派歌:“榮宗至學熙,心連天道尊,葉紅于萬年,伯仲及子孫。”
(六)、坑尾(更美)吳氏始祖龍淵公,系十三世新廳復祖公之子。龍淵公生子三,曰嚴美、曰嚴典、曰嚴心。二世嚴美生子三,曰淳厚、曰明敏、曰欽學。三世淳厚生恒和。四世恒和生子三,長靜軒居更美,次篤軒分居塘邊,三實軒分直嶺。三世明敏和欽學均傳更美。二世嚴典傳現內坑之吳氏。嚴心公生子三:長露乾分支楊錦,次子乾分支五堡,三子秀乾分支殿前。更美(現新街)吳氏輩序:”經緯萬端自,常九親敦睦,協和邦家重,慶玉倫昭明。”
此外,青陽吳氏,由七世周質公分支,至廿四世有諱起公、青獄公。宅內吳氏,由十四世友真公分支。福全吳氏,由十五世福增公分支。霞樓吳氏,由象畔十二儒公分支,后至家助公分居永寧,廷輕公分居石獅、國琴公分安海。深滬吳氏,由十五世福榮、福昌分支。塘市吳氏,由象畔十二世必珍公分支,后傳至元肅公再分居。營邊吳,昔日小童星,今朝又何在 ,由十八世天?分支。
深滬吳(東安嶺前),其先祖于北宋建隆三年(962)遷入,至南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傳有升、妙、顏三兄弟。長升傳孟房,次妙傳仲房,三顏傳季房。孟房有一支分居安海,仲房亦有數支播遷安海、南安田中、山東牛莊、浙江寧波、廣東潮汕、臺灣等地。季房分支金井、石圳等地。現東安嶺前吳人口5000多人。
參閱吳氏各宗支譜牒及歷史資料,據不完全統計,晉江吳氏族人自唐至清,官至兵部、工部尚書、元老三朝御史等職者多人,侯爵位列三公者有6人,武將軍有4人,文武官員在縣令、守備以上者有31人,自宋至清,殿試進士55人,鄉試舉人71人,貢生45人。
晉江吳氏為繼承宗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發揚吳氏宗族的優良傳統,幾年前成立了吳文化歷史人物研究會,積極開展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晉江吳氏崇尚祖先的高尚品德,及開拓進取之精神,必將繼續發揚讓德之光,團結奮進、增強海內外宗族凝聚力,為民族的振興,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更大的奉獻!
上一篇:湖北吳氏源流
下一篇:已經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