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歷史 > 吳氏淵源 ◇公益性民間網站,傳承優秀文化,發揚泰伯精神

江西永新吳氏皙公宗支源流記

我永新吳氏皙公支系,源自延陵第季扎公之后。自皙祖南唐末年肇基永新,迄今已一千余年,嗣孫三十萬之眾,遍及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誠為泱泱一大族焉。

木本水源,為昭示我族源之遠,流之長,亦為了后人尋根探源之便捷,特立此碑,以慰先祖,以啟后人!

一、源

(一) 先世世系

泰伯(開氏始祖,一世)

古公——仲雍(傳代始祖)—季簡—季歷(周文王父)

叔達—周章—熊遂—柯相—疆鳩夷—余橋疑吾—柯廬—周繇—屈羽—夷吾—禽處—轉—頗高—句卑—去齊—壽夢—季扎—重道—利堅—成鏗—若水—玉—梓—煜—圭—鎬—沐—霍—莊—森—永—敬—封—員—葳—漢—賈—丞—璞—鑊—佑—瑚—梁—庫—圻—璧—鉅—涿—隱之—煜—噩—齊—竺—貞—堂—明徹—逵—靖—蒞—困—兢—伯芮—通明—武陵—初云—常(篪)—皙(泰伯六十九世)

(二)永新基祖 

永新吳氏基祖吳皙,字景直,號五峰,乃南唐時南康軍德化(今星子縣)縣令吳篪之八子,故后人又稱八主公。由此上溯,皙公乃中華吳氏始祖泰伯公69世孫,永新吳氏一世祖。

南唐末北宋初年(約公元960前后)皙公由九江任永新縣主簿,居城西,掘義井(遺址猶存)而民益。皙公政績卓異,積勞成疾,終于任上。長子熄,歸九江奉祖(失聯);次子炤,徙居南鄉煙崗。

時邑內大饑,民多有無米為炊者。公乃筑一閣于桂崗埠(今煙閣鄉政府所在地),每晨登閣,見晌午乃無煙之戶,即差人送米賑之。后人為紀念炤公之高風,改煙崗為煙閣,沿襲至今。

炤公生子二,長曰愿、次曰惠。后人以其居地水流高低,稱長子愿公后裔為中院,次子惠公后裔為上院。自此,永新吳氏始分中、上兩院。至六世,始分諸派(縣境內現存八派)。

據現有資料,今天下吳氏皙公后裔,皆為皙公次子炤公之后,炤公為永新吳氏二世祖。

二、流

炤公以上之源既清,茲將中、上兩院后裔六世分派后遷徙之流向,及縣境內八派徙居之地,分列于后,以備后人尋根探源之用:

(以譜序先后排列)

(一)中    院

愿公長子任公徙白沙、西平、城東、桐岡、箭山、南岡、鋪前等分支徙泰和縣:

六世十二公位下分支:八世還公,徙泰和縣白沙大舞村,史稱白沙派。(今徙外中院后裔,多為白沙派)。

二十三世庸公由白沙大舞遷后邊村,現屬泰和縣石山鄉洲下村委后邊村,建三樂堂。

十三世公萬,為西平派祖。宋時徙泰和縣上模鄉老居村,外徙后裔居萬安縣羅塘鄉龍溪、興國竹壩、瑞金縣城、湖廣苔縣、靖州、廣東南雄、貴州普定坪及廣東、四川、陜西等地。西平派現居泰和縣境內有:上模鄉老居村、寨前、寨背村、西隴村、龍源村、沔口村、沖丘村、沙丘村、尚恕村、車口(一元堂)村、仙井、長塘、芳洲(本仁堂)、楓樹屋等村。人口近三千。

十三世公億,泰和東城東禪巷祖;初徙棗樹,后徙城東,支分車口、長塘、統井、芳洲、楓樹屋等地。

徙吉安縣桐岡分支:

十六世祖文淵公開基吉安縣橫江鎮桐岡。現分五居,即:南邊、瑤前、良枧、山前、湖洲。總祠為敦敘堂。下分散居地有:泰和縣之冠朝鄉興衰塘、中遐、高橋頭、車頭、后邊;吉安縣鳳凰鄉之鋪前、敦厚鎮塘里、塘舟上、圭塘、高塘鄉之烏石等十村。

徙吉安縣鋪前分支:

二十一世士莊公由白沙徙廬陵縣十六都永福鄉鋪前下邊開基;二十三世宏綱公自鋪前徙十三都儒林鄉圭塘村;二十七世琰、瑕二兄弟徙泰和縣四十八都千秋鄉山尾村;二十七世載呈、載琢兄弟徙廣東韶州府英德縣;二十八世叔廣、叔廟徙廣東樂昌縣。

徙吉安鳳凰鄉箭山分支:

十五世文貴公宋嘉定年間由白沙徙箭山(現吉安縣鳳凰鄉東頭村嶺下村)。分支東橋頭、霞過村、三板橋、張家渡、界牌嶺、新墟、橫崗山、湖南安化等地。

徙吉安縣安塘鄉裕溪汶湖分支:

十八世祥可公由白沙徙裕溪汶湖。

徙吉安縣朗石分支:

明嘉靖年間十二世子端公后裔由白沙大舞徙今吉安縣登龍鄉朗石村,析五房族。

徙湖南省安化縣東坪分支:

明萬歷間又紹公由吉安箭山徙安化縣東坪鎮吳合村;分支徙木子鄉、楊林鄉、龍塘鄉、柘溪鄉及沅陵縣之官莊鎮、桃源縣之沙坪鎮等地。

愿公之后六世光弼公位下分支:

愿公次子十一公后裔世居廉里,建積慶堂。

七世執中公徙城都。

十二世范公徙洋溪(今洋江吳家村)。

十五世必遠公又徙洋溪、臺嶺布淌倉下村。

十七世榮公徙寧岡縣之金源橋上村。

世煥公位下公位下一支徙廣東廉江、十四世訓公徙湖南寶慶。

(二)上   院

六世庸公后裔居煙閣社下,二十二世主灼公、主燧公徙江下村,建灼燧堂。分支有:三十世主祗公徙曲白鄉之上坪村、二十三世時光公徙本鄉之厚湖村、二十七世君憲公位下一支徙埠前鎮社下村。

六世誠公后裔徙廣東增城、保昌等地。

六世感公位下析洲湖、永寧城北、下礱背、郎當等地。

十二世曾二公由桂岡徙回城西義井;十六世彥良公徙洲湖,析愛敬、文魁、素位、性德、棣萼、雅林、崇禮、樟樹上、安居、井岡山下坪仁友、日贊、清趣、上坪福祿圍、益慶、益振、承禮、篤慶、啟明樓、聲振、敦厚、培桂、鄱陽世慶等堂。

十世紳公、紋公、紅公于明洪武年間徙湖南衡東。十三世添桂公由衡東吳集徙湘鄉大熟塘,建“宏福堂”,是為上湘熟塘吳氏基祖。

十五世丙巖公徙白水垅里村。十九世機公后裔乾公、坤公共建樂仁堂。

十八世貴武公子禎、祥下公于宋寧宗年間徙蓮花縣神泉鄉瑤溪村,建斯美堂。析茶陵松山、寒山等十自然村。

明弘治七年二十一世稔公徙蓮花縣荷塘鄉廟下村,析前坪、橫山二新村。

德明公后裔二十二世儼公游學廣西橫州(今橫縣),遂家焉。

徙省外如湖廣之“寶慶府”等,失聯。

六世倩公位下十六世相成公徙南鄉歐田(今在中鄉斜陂村),析前、后兩房;

二十世南順公、南隆公、南海公兄弟仨,先后游學廣西賓陽縣。徙居古辣鎮平易、吉駝山、黎塘、龍龔村等地,人丁數萬,為我族一大分支。

南宋時,十四世暹公游學吉安安塘鄉三里村,遂家焉。

暹公長孫十六世輝公后裔析吉安縣官田鄉谷陂、凰崗、倉田、三里倉下、又啟嶺下、泰和縣水北嶺、湖北潛江(失聯)、安塘村檀溪山五居(塘下、博溪、藕塘、芒陂、舟上)等。

暹公次孫十六世盛公,為南宋大理寺丞,為避禍,徙今貴州省黔東南苗族自治州天柱縣遠口鎮。后裔繁衍至十余萬之眾,有“吳半州”之稱,也為我族最大一分支。

六世莊公位下徙橫路,為橫路派。

十五世尚賢公徙寧岡莊前。

十六世蘭龍公徙黃淇、道存公徙窯里、正心公徙寧岡睦村、正已公徙寧岡大垅、子常公徙贛州西門、田奎公徙安福縣西村、貫遠貫達二公徙今天石橋鎮白土。

二十世隆英公徙永新縣前土橋頭、孟憲公徙河南歸州(失聯)、啟彥公徙泰和黃漕。

二十四世來儀公徙塘夏林。

二十七世啟翰公由白土徙石橋鎮梅田村委田心村。二十七世臘月公由白土徙六十都曲江三滴水、三十二世興泉公徙六十七都上杏村。

后裔徙安成吉村,即今安福縣洲湖鎮花門村。

六世先公位下十四世道孫公,于明洪武二年徙攸縣清都(今衡東縣大沅長明塘),后裔復徙甘溪、云南、楓木橋茶園房、長嶺、東煙、坡塘、朗山、衡陽、衡東、衡山、南岳、貴州畢節、新疆、福建南坪等地。

十三世遠魁公、遠瞻公徙茶陵漚江、五龍坪、小田、石沖、桃坑、高隴、枧塘、第都、龍下、湘東、寨下坪、黃草、上坊等。

十五世士清徙東鄉汴田富頭、十六世貴達徙汴田上洲、孟達居固江、仲達居下洲祥背。

二十世詩戡徙埠前吳家。

六世瓘公位下九世易簡公徙南唐,十四世相東公建萃和堂,含:十八世厚公之永思堂。永思堂又含:體重徙新唐之積慶堂、體重居老居、體固徙垅中之世德堂、體吉徙新居之修齊堂、二十世文協公由垅中復徙老居之立本堂。

十八世弘公徙東邊之尚儒堂;

十四世子隆公建衍和堂、衍和堂位下徙本鄉之貫洲、西鄉之芰田、松木山等村。

十四世原英公建鐘和堂;

十七世季珉公徙厚湖建秋湖堂;

九世千齡公徙南唐,建昌年堂。

十七世祖祥公于洪武年間徙攸縣吳瓦坪、清都(今衡東縣橫路鄉小閣塘、大閣村、石背村。

十七世賢一公徙攸縣寶塘、鴨塘鋪、網嶺、丫江、荊橋、城關、賈山、高和、太和墟、酒江拓桑和湘潭之淦田、衡山、 夜樂街;皇圖嶺之澤田、埠塘、坪陽廟、樟佳屋、黃公廟、新市、化香沖、池塘灣等地。

十七世福一公徙攸縣高和鄉之聯壁塘、衡南縣之花橋鎮、安仁縣朝陽鄉、清溪鄉等。

十七世德一公徙衡南縣花橋鎮長之夏泉、泉溪鎮之材村、老渡頭。

十六世佐忠、佐惠徙大同橋楓林、茶陵潞嶺、上方、衡東等地。

十七世靈占公,徙艮坑鄉南水園背沖、后徙攸縣城關鎮、寶塘、邱家垅等地。

十七世啟鎬公,徙衡東縣草市鎮和攸上云橋鎮之瑤塘。

十三世淵斌公,徙茶陵縣小田鄉黃草村。

十四世林孫徙湖山建文林堂。二十四世世高公徙北鄉高市陂頭、二十七世徙湖南炎陵縣之瓜寮村。

六世著公位下后裔徙安成花村。花村即今安福縣洲湖鎮諸橋村莊上。

六世復公位下十一世汶甫公徙廬陵赤陂,十五世從龍公徙豐溪,即今吉安縣安塘鄉水西村委舟上村。

六世竦公位下后裔徙安成中村,即今壺丘、雅源、石巷。壺丘今屬安福縣橫龍鎮壺丘村委、雅源屬洲里村委、石巷屬新屋村委。

孫東公徙蓮花縣六市鄉中村,友奇公徙山背建懷德堂;二十八世元通由山背徙今蓮花縣湖上鄉嚴塘桂蘭堂;二十六世秉祿公徙遼里、三十二世惠乾徙侖貝。

十二世伯玉于南宋理宗時由安福縣中村徙攸縣柏市石橋村。

十七世啟泰公徙高樓、藻田、煙竹等地。

十七世啟宗公徙網嶺皮堂、荷葉塘、湖南坳、酒埠江等地。

十七世啟高公徙坪陽廟背鄉之石塘、龍王田、朱家垅、亭子前、皇圖嶺、劉家巷、大埠橋、碰沖、劉家灣、勤家嶺、石牛頭、桃坪灣、小壇背、蓮花之小背、澧陵縣之荊沖、劉沖等地。

十七世啟忠公徙茶陵之枧田、潞水、攸塘、遼葉垅、豐隴、新合、明塘西村。

注:以上宗支之分支名錄,不含超大宗支。超大宗支之分支,皆未盡詳錄。如:廣西南順、南隆、南海宗支,有二萬之眾,遍布廣西賓陽、黎塘、橫縣等縣市;貴州遠口吳盛宗支,有近二十萬之眾,人口遍布貴州、湖南等十幾個縣市。因分支及居住地太多,囿于篇幅,從略。

螽斯衍慶      源遠流長

永新至德文化聯誼會  

二0一六年歲在丙申  冬至立   

 二0二三年歲在癸卯  小滿修訂




◆聲明:本站屬非營利性純民間公益網站,旨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做一點貢獻。所發表的作品均來自網友個人原創作品或轉貼自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資料不想在此免費發布,請來信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全部資料都為原作者版權所有,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下載作為商業等所用。——特此聲明!

留言

驗證碼 表情

共 3 條留言(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宗親

    能說說字輩么? 我們這字輩:土月阝大,是愿公一脈的么?不太懂,請指教

    2023-08-05 12:06:26 回復

    驗證碼
  • 宗親

    有近百萬嗎?他們統計是十多萬。特別是晃州世萬公一支,發展很快。

    2023-07-19 16:50:05 回復

    驗證碼
  • 宗親

    遠口吳盛后裔近百萬

    2023-07-19 16:39:56 回復

    驗證碼

個人文集


吳鵬光文集

公眾號

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2023白菜网站注册大全-菜园子免费彩金白菜网-博壹论坛免费白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