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文化 > 風俗習慣 ◇公益性民間網站,傳承優秀文化,發揚泰伯精神

有一種訂婚,叫“討八字”

       一天,三鍬鄉鳳沖元貞村的楊云橋打電話問我一個事,他說“討八字”有什么講究,要注意什么。

       他是我愛人的堂侄,也是我的學生,平時多有來往,他知道我對苗族文化有所研究。

       原來,他的堂妹楊鳳元已經談婚論嫁了,有了意中人,小伙子是本鄉地筍村人,而且還是我堂姐的兒子。近期,男方家將來訂婚討要“八字”。

       真是大喜事,親上加親!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民族風情濃郁,尤以鍬里婚俗最為精彩。

       這里的苗侗婚禮,內容十分豐富,習俗熱烈莊重又詼諧幽默,充滿了浪漫與神秘,有很大的欣賞性,有很強的娛樂感,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

       苗族男女青年從相識到結婚至少要經過戀愛相識、媒人提親、上門相親、敬酒認老、訂婚認親、圓媒過禮、討要八字、擇定婚日、協商婚事、舉辦婚禮等十道程序的禮節,寓意十全十美。

       作為土生土長的鍬里人、苗族人,這些風俗我自然都了解了的,也曾參與過其中的一些活動,還寫過不少文章加以記錄。

       然而,因我離開老家多年了,很少正兒八經去苗鄉侗寨參加婚禮,而且苗族人辦喜事也在改革,多數禮節已經簡化了,比如許多人家的婚喪嫁娶,在縣城酒店擺幾桌就完成了終身大事。

       所以,對討八字的習俗,我也不是太懂,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出一個所以然,只好告訴楊云橋去向寨上的老一輩請教,弄過明白。

       但后來,我又心有不甘,心里總感覺不舒暢、空落落的,覺得有必要對這個事有所交代。

       既然還有人對此感興趣,還有人在踐行這種文化,就應該把這些東西很好的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于是,我決定研究整理一下,形成文字,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苗族討八字這一奇特風俗的由來及魅力。

       但是,關于靖州苗族人“討八字”的資料卻非常少,我去網上搜索,僅看到靖州苗學會副會長吳細根的《鍬里苗族婚禮習俗》一文中有提及:

       “討要八字是在過禮后,由男方派男女紅人,攜帶酒肉到女方家里,討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女方把親房長輩都請來(女方家確定男女紅人),在紅紙上寫上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酒席上女方紅人把寫好的八字交給男方去的紅人。這種形式和禮節就稱 討八字。

       男方拿到女方的八字后,即請先生把男女雙方的八字進行推算,擇定雙方都大吉大利的婚嫁日子。先生會開出單子,寫明婚嫁的年月日,女方出嫁幾時出門,幾時進男方家門。婚期確定后,及時把回單送到女方家,告知婚嫁日期以便女方早做準備。”

       雖然再無更多的史料,不過討八字并不是靖州獨一的習俗,比如貴州等地的苗族同樣興“這一套”,內容基本一致,流程大同小異,也可以知道討八字是來龍去脈。

       所謂八字,是指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因為這四個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天干地支,加起來正好是八個字,民間便稱為八字,也叫“生辰八字”或“生庚八字”。

       而討八字,就是男方家委托媒人到女方家討取姑娘的生辰八字。

       女方家長將姑娘的生辰八字,寫在紅紙貼子上(俗稱“庚貼”)交媒人帶給男方家。

       男方家收到姑娘庚貼后,便將男女青年二人的生辰八字,請算命先生求簽問卜合八字“,看他們的八字是否相合、有無沖礙,最終決定婚配時間。

       在舊時,男婚女嫁是最重要的頭等大事,不能有半點馬虎草率行事,必須通過合八字來決斷婚配日期,這預示著二人的一生幸福。

       苗族人認往往為,人人這一輩子的福祿命由天定,都是生辰八字帶來的,八字的好壞就是命運的好壞,因而他們特別看重八字。

       所以,在苗族婚俗中,如果到了討八字這一環節,就相當是訂婚儀式,也就到了要嫁娶的時候了。

       如果男女二人的八字要是相合,就請先生看好一個迎娶的良辰吉日,用紅紙寫好,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去,這叫“報日子”。

       當然,這看好的結婚日子,在時間上是比較充裕的,便于雙方都能好好準備,不至于手忙腳亂,沒有章法。

       女方家獲得報日子后,就按這報來的日子,著手置辦嫁妝等等,籌備姑娘出嫁的各項事宜。

       如若男女二人的八字不合有沖礙,就會想方設法地通過選擇結婚的日子來調補,這也體現了苗族人善良純樸的情感。

       靖州鍬里有許多獨特的民族民間風俗習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少婚俗禮節也時代潮流中慢慢淡化或者消失了,實在是遺憾。

       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苗族人,身負職責義務,務必發揚光大,加強對民俗的記憶和傳承,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脈絡和文化基因,更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走向未來。

       由此,便寫下了以上文字。


上一篇:湘黔“酸湯話”與四川“靖州腔”

下一篇:已經是最后一篇



◆聲明:本站屬非營利性純民間公益網站,旨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做一點貢獻。所發表的作品均來自網友個人原創作品或轉貼自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資料不想在此免費發布,請來信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全部資料都為原作者版權所有,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下載作為商業等所用。——特此聲明!

留言

驗證碼 表情

共 0 條留言(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還沒有留言,趕緊來搶沙發吧~

個人文集


吳展團文集

公眾號

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2023白菜网站注册大全-菜园子免费彩金白菜网-博壹论坛免费白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