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梅曉臣齊名,有“蘇梅”之稱的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覯,在其《修梓山寺殿記》中寫道:“軍教練使吳臻,家故饒財(指家中多財,資財富足。筆者注),心且喜事,由景祐中始謀營建。”
按本族家譜記載,吳臻是吳肅的侄子,也就是吳祐的第五世孫。
另據《李覯年譜新編》、宋.魏峙《李直講年譜》記載:李覯,
康定二年,慶歷元年(1041年)三十三歲,
作《建昌軍集賓亭記》、《重修麻姑殿記》、《麻姑山重修三清殿記》、《修梓山寺殿記》。
上吳肅、王堯臣、富弼、劉敞四位朝中大臣以及郡守慎釴(讀yi,金字旁,右邊弋字。筆者注)等書。
筆者查證,其中:
王堯臣,北宋大臣、文學家、書法家。天圣五年(1027年)狀元及第,官至樞密副使,拜參知政事,位列執政。
富弼,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天圣八年(1030年)茂才異等科中舉,入仕。慶歷二年(1042年),奉命出使遼國,以增加歲幣為條件,據理力爭,拒絕割地要求,并陳和戰之利害。回朝后任樞密副使,與范仲淹等共同推行慶歷新政。
劉敞,北宋學者,史學家、經學家、散文家。慶歷六年(1046年)與弟劉攽(讀ban,分字旁,右邊反文,古時同“頒”。筆者注)同科進士,入仕。與梅堯臣、歐陽修交往較多,學識淵博。
慎釴,殿中丞、知建昌軍知事、三司戶部判官。
從李覯年譜內容看,在1041年,吳肅的官位并不低,且可能與范仲淹同朝為官,并有交集。這段史料幫助佐證了范仲淹給本族始祖吳祐公題像贊的可靠性,以及為何使用了崇敬的字眼“仰”,只可惜沒有更詳細的記載,同時也沒有吳臻公的其他史料。
另外,【南城名人】“思想家李覯的誕生奇緣與艱辛求學之路”一文中,寫道:“慶歷元年(1041年),李覯33歲,建昌軍推舉他入京,應茂才異等科。李覯來到了京城開封。他一到京城就向當時已身居朝廷的年青京官吳肅、王堯臣、富弼、劉敞各修書一封,言明自己這次赴京是從州郡之舉,乞錢為食,陸走三千里,既貧且病的一介草民。并帶來《策論》五十篇、《平土書》、《明堂定制圖》并序,以章圣人大法,繩先儒之誤,希望得到他們的垂詢。”從這段史料中,可知吳肅公一直在京城開封為官,弄清了為何除本族家譜有記載以外,《衢州府志》和《常山縣志》等地方志缺少其相關記錄。在京為官的其他先祖們缺少史記,情況可能類似,他們因為先祖吳祐公退休后居衢州常山,而籍貫歸屬常山,但實際上自身家居并不在常山。
吳 武,作于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