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吳氏分布 > 國內吳氏 ◇公益性民間網站,傳承優秀文化,發揚泰伯精神

《祐公碑記》之常山桐門吳氏及后裔

       本族家譜稱“桐門”為“洞門”,從附圖來看其位置在今常山縣九都鄉以南與龍繞溪以北之間,吳族宅院北部有一條大路。筆者分析當地的天然石灰溶洞就在其不遠處,故此地被稱為“洞門”。后來由于明初袁敬所的詩而習慣稱之為“桐門”。也有早年縣志典籍因木刻方便而稱“同門”。

       現存的《常山縣志》、《衢州府志》、《浙江通志》等,關于桐門人可查到的資料顯示:

       1. 最著名的官宧是吳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以進士任衢州刺史、節度使,授御史中丞(正四品)、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檢校工部尚書(從二品)、上柱國(正二品)。

       2. 最早的官宧是吳?,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現在的四川省高縣,筆者注),(據《常山縣志》徐烈云考證)。

       3. 進士:慶歷六年(1046年)吳瑊,皇祐元年(1047年)吳濤(太常寺卿、正議大夫,賜紫金魚袋),元豐二年(1079年)吳亮(史部郎中、觀文殿修撰、開封少尹)、吳明(樞密院同僉),崇寧五年(1106年)吳沆(中奉大夫)。

       4. 職官:吳祿(兵部尚書),吳茂高(直殿副使),吳待用(史部郎中),吳謹(漳州府尹),吳溉(湖州府尹),吳晛(汀州知府),吳昉(兩淮轉運使),吳隆(兩淮司運)。

       5. 鄉飲賓:淳祐年間(1241-1252年)吳琛,清乾隆年間,吳舜亮(這是最后一名出現在清代及以前地方志記載中的桐門人)。

       6. 后裔:《衢州府志》稱桐門吳氏為桐門吳族,估計是編者認為五代十國時期,桐門地處偏僻,院落和人口不多,其吳氏人員應該為同一族人吧。據家譜記載,(北)宋訖録,子孫相繼而難,亡者比比。意思是(北)宋朝終結時,子孫相繼遇到災難,亡者很多。(北宋亡于1127年,吳昉正是該年被叛將陳通所殺,筆者在《祐公碑記》之浯溪吳氏中,曾認為這事件是桐門吳氏退出宋朝官場的原因之一)。據此可以推測,經此劫,桐門吳氏在當地已走向沒落。好在吳祐公的玄孫輩在此難之前已經開枝散葉到了(現在的)衢州江山,江西玉山和廣豐,以致桐門吳氏得以延續發展、興盛不息。

       從清代的《江山縣志》、《玉山縣志》、《廣豐縣志》、《衢縣志》、《衢州府志》可以查找出以下記載。

       1)江山:吳嘉進(吳祐八世孫,元江山縣教諭),吳祿應(吳祐后裔,至元二十四年江山縣訓導),吳彥宗(明知縣,梧峰人),吳朋(明洪武年貢生),吳夢端(清同治舉人,監府照磨,梧峰人),吳宗國(清同治舉人,梧峰人)。

       2)衢縣:吳卯金(清嘉慶十八年舉人,教諭,衢縣小南鄉人)。

       3)廣豐:吳珍(宋開禧乙丑科進士,授上騎都尉、容州節度使),吳宗晃(宋寶祐乙卯科舉人,灜州同知),吳(仲)價(宋景定辛酉科舉人,閩州司馬),吳仲任(大理寺評事),吳一中(吉安府教諭),吳都魁(元大德丙午科舉人),吳文魁(元大德丙午科舉人),吳澤(明洪武年間進士,衢州知府),吳中瓛(工科給事),吳英山(教諭),吳旦(清乾隆戊午科舉人,開封府洧川縣縣令),吳必高(清廣豐綠營把總)。

吳 武 

2022年8月19日




◆聲明:本站屬非營利性純民間公益網站,旨在對我國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做一點貢獻。所發表的作品均來自網友個人原創作品或轉貼自報刊、雜志、互聯網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資料不想在此免費發布,請來信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全部資料都為原作者版權所有,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下載作為商業等所用。——特此聲明!

相關內容

留言

驗證碼 表情

共 1 條留言(管理員審核才能顯示),查看全部
  • 宗親

    常山桐門有福田寺又名桐門寺,歷史原來這么有豐富

    2023-01-31 22:24:45 回復

    驗證碼

個人文集


吳武文集

公眾號

吴氏在线-吴姓网-世界吴氏宗亲联合网2023白菜网站注册大全-菜园子免费彩金白菜网-博壹论坛免费白菜大全